拆解二战军舰: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No edit summary |
No edit summary |
||
Line 23: | Line 23: | ||
[[File:USS Sphinx (ARL-24).png|thumb|2007年,由Bay Bridge Enterprises拆解的斯芬克斯号(ARL-24)维修舰。本来负责这艘船的拆船厂破产了,这种破产在1990到2000年代越发常见。Robert Hurst摄影。]] | [[File:USS Sphinx (ARL-24).png|thumb|2007年,由Bay Bridge Enterprises拆解的斯芬克斯号(ARL-24)维修舰。本来负责这艘船的拆船厂破产了,这种破产在1990到2000年代越发常见。Robert Hurst摄影。]] | ||
== | == 拆解方法 == | ||
=== | === 干船坞法 === | ||
[[File:Clemson Porter.png|thumb|二战结束后一年,在费城的一座干船坞中正在被拆解的克莱姆森级和波特级驱逐舰。这些军舰在二战还在打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有时多艘军舰会在同一个干船坞里同时进行拆解,原因后述。由Kit Bonner摄影,发布于Warship Boneyards。]] | [[File:Clemson Porter.png|thumb|二战结束后一年,在费城的一座干船坞中正在被拆解的克莱姆森级和波特级驱逐舰。这些军舰在二战还在打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有时多艘军舰会在同一个干船坞里同时进行拆解,原因后述。由Kit Bonner摄影,发布于Warship Boneyards。]] | ||
用干船坞拆船的时候,目标军舰会先被送入干船坞,随后从上方开始逐渐拆解。干船坞拆解可以100%回收一艘船上的物料,同时也是最环保的拆解方法。 | 用干船坞拆船的时候,目标军舰会先被送入干船坞,随后从上方开始逐渐拆解。干船坞拆解可以100%回收一艘船上的物料,同时也是最环保的拆解方法。 | ||
Line 31: | Line 31: | ||
干船坞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干船坞本身数量有限,租金也不便宜,尤其是对于本身利润就难称丰厚的拆船业来说更是如此。除了拆船,干船坞还要用于维护仍在使用的货船、民船或者军舰,预约常常会排满数个月。这意味着拆船公司从拍卖中买到军舰之后,还要凭空等到干船坞空出空位,与此同时买到的军舰持续老化,整体价值也会损失。 | 干船坞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干船坞本身数量有限,租金也不便宜,尤其是对于本身利润就难称丰厚的拆船业来说更是如此。除了拆船,干船坞还要用于维护仍在使用的货船、民船或者军舰,预约常常会排满数个月。这意味着拆船公司从拍卖中买到军舰之后,还要凭空等到干船坞空出空位,与此同时买到的军舰持续老化,整体价值也会损失。 | ||
=== | === 搁浅法 === | ||
待拆解的军舰会在涨潮时,以尽可能高的速度故意冲向海滩,从而搁浅在海滩上。拆解工作在退潮时进行,从船头开始逐渐切割。前方的船体被分解之后,剩余的船体会被拖拉机继续拖到陆地的更深处,直到船尾上岸。 | 待拆解的军舰会在涨潮时,以尽可能高的速度故意冲向海滩,从而搁浅在海滩上。拆解工作在退潮时进行,从船头开始逐渐切割。前方的船体被分解之后,剩余的船体会被拖拉机继续拖到陆地的更深处,直到船尾上岸。 | ||
[[File:INS Vikrant.png|thumb|大力神号航母是英国在二战末尾开工建造的,但英国人在战后没有预算将其完成。印度购买了这艘半成品,将其按照印度的设计完工,并命名为维克兰特(勇敢)号。维克兰特号于1997年退役。这张照片是2014年在印度阿朗拆解时拍摄的,可以看到飞行甲板的前端已经被切断,正在落下。]] | [[File:INS Vikrant.png|thumb|大力神号航母是英国在二战末尾开工建造的,但英国人在战后没有预算将其完成。印度购买了这艘半成品,将其按照印度的设计完工,并命名为维克兰特(勇敢)号。维克兰特号于1997年退役。这张照片是2014年在印度阿朗拆解时拍摄的,可以看到飞行甲板的前端已经被切断,正在落下。]] | ||
除了(目前而言)便宜,搁浅拆解并没有其他的好处。很明显这种拆解方法会制造大量的污染,船上掉落的碎屑和废液不是留在海滩上就是进入大海。拆船用的海滩会充满油(燃油和润滑油)、残骸和金属碎屑。这种拆解方法还非常耗时,所以只适合有廉价劳动力的拆船厂。船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在拆解过程中损失。这也是对拆船工人而言最危险的拆解方式。 | |||
印度的阿朗是以搁浅拆解闻名于世的。土耳其的阿里亚加,以及中国和孟加拉的一些拆船厂也会使用这种方法。在二战后的美国,搁浅法并不常见,因为其他拆船方法的选择足够充分,只在实在别无他法的时候会用到搁浅拆解。 | |||
=== 盆地法 === | |||
[[File:USS Cabot basin method.png|thumb|2002年,用盆地法拆解轻型航母卡伯特号的场景。]] | |||
这本质上是一种更加优雅的搁浅法。拆船工人会先在滩头挖出一道窄而浅的船槽(或曰盆地),用来把船只放入。一般这条沟会挖在相对平稳的水道附近,以避免风暴导致的风险。 | |||
带拆解的军舰由拖船推入盆地,随后拆解就可以开始了。整体上来说工序类似搁浅法,但盆地两侧较高的陆地便于使用吊车和其他重型机械,所以拆解并不一定要从船头开始。 | |||
[[File:USS Paiute Virginia.png|thumb|派尤特号(ATF-159)是一艘阿本那基级舰队拖船。它1992年退役,2003年在弗吉尼亚拆解。Alan Owen摄影。]] | |||
这可能是最有效率的拆解方法。在美国,拆解二战军舰时通常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在德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的拆船厂几乎只使用盆地法进行船只的拆解。这比租借干船坞或者建造专用的码头要便宜,污染可以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船在很浅的盆地里没有再次沉没的风险,而且船体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操作。 |
Revision as of 00:40, 3 July 2023
Metainfo
- Original text: scrapping the warships of WWII - wwiiafterwwii
- Original publication date: 2020-09-07
- Original translation published: here
- Translation also available at:
- Source language: English
- Target language: Chinese
Translator's notes
I've been a fan of the blog wwiiafterwwii. It's a great blog about WWII equipments being used in various, usually not their war-intended roles after WWII.
This blog is about something slightly different: it's not WWII equipment being 'used' after WWII, but getting disposed after it.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amount of ship scrapping after WWII, as well as all the old ships counting on the parts gained from scrapping, this is deemed to be an unavoidable topic.
I personally went to the Shimizusawa coal-fired powerplant and there are some strik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scrapping a ship and decomposing a coal powerplant. After all a 1920s coal powerplant is a lot like a WWII warship in their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拆解二战军舰
我思考了很久要不要写这个主题,因为这其实并不完全是“二战装备在二战后的运用”。但我之前其实也写过二战军舰的保存、现代化,以及它们在不同国家之间转手的文章。所以这大概也并不是完全和主题无关吧。
拆解方法
干船坞法
用干船坞拆船的时候,目标军舰会先被送入干船坞,随后从上方开始逐渐拆解。干船坞拆解可以100%回收一艘船上的物料,同时也是最环保的拆解方法。
干船坞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干船坞本身数量有限,租金也不便宜,尤其是对于本身利润就难称丰厚的拆船业来说更是如此。除了拆船,干船坞还要用于维护仍在使用的货船、民船或者军舰,预约常常会排满数个月。这意味着拆船公司从拍卖中买到军舰之后,还要凭空等到干船坞空出空位,与此同时买到的军舰持续老化,整体价值也会损失。
搁浅法
待拆解的军舰会在涨潮时,以尽可能高的速度故意冲向海滩,从而搁浅在海滩上。拆解工作在退潮时进行,从船头开始逐渐切割。前方的船体被分解之后,剩余的船体会被拖拉机继续拖到陆地的更深处,直到船尾上岸。
除了(目前而言)便宜,搁浅拆解并没有其他的好处。很明显这种拆解方法会制造大量的污染,船上掉落的碎屑和废液不是留在海滩上就是进入大海。拆船用的海滩会充满油(燃油和润滑油)、残骸和金属碎屑。这种拆解方法还非常耗时,所以只适合有廉价劳动力的拆船厂。船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在拆解过程中损失。这也是对拆船工人而言最危险的拆解方式。
印度的阿朗是以搁浅拆解闻名于世的。土耳其的阿里亚加,以及中国和孟加拉的一些拆船厂也会使用这种方法。在二战后的美国,搁浅法并不常见,因为其他拆船方法的选择足够充分,只在实在别无他法的时候会用到搁浅拆解。
盆地法
这本质上是一种更加优雅的搁浅法。拆船工人会先在滩头挖出一道窄而浅的船槽(或曰盆地),用来把船只放入。一般这条沟会挖在相对平稳的水道附近,以避免风暴导致的风险。
带拆解的军舰由拖船推入盆地,随后拆解就可以开始了。整体上来说工序类似搁浅法,但盆地两侧较高的陆地便于使用吊车和其他重型机械,所以拆解并不一定要从船头开始。
这可能是最有效率的拆解方法。在美国,拆解二战军舰时通常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在德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的拆船厂几乎只使用盆地法进行船只的拆解。这比租借干船坞或者建造专用的码头要便宜,污染可以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船在很浅的盆地里没有再次沉没的风险,而且船体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操作。